深化体教融合培育时代新人
奋力开创滨城青少年体育工作新局面
近年来,滨海新区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,深入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体育强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部署。以深化体教融合为突破口,以“融合、共享、创新、发展”为主线,坚持以体育人、以文化人,创新思路,务实进取,形成了体教融合滨城模式,有力促进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。主要做法如下。
一、聚焦资源共享,打通人才共育双通道,践行共享理念
推动体育与教育资源高效整合,实现优势互补,落地共享发展理念。一是体制机制协同互通。充分发挥教体局“教”与“体”在一起的结构性、资源性和系统性优势。加强顶层设计、统筹规划,制定统一的体教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,保证“教”与“体”在目标上同向,在行动中同步。二是师资队伍共享互融。完善优秀退役运动员、教练员入校任教机制,组织学校体育教师参与教练员培训以提升专业素养;同时,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加入学校课后体育服务,丰富课程供给,为青少年提供更专业的体育指导。三是赛事体系深度融合。统一规划全区青少年体育赛事,将教育系统田径、三大球等比赛,与体育系统锦标赛、冠军赛有机衔接,建立分学段竞赛体系。以竞赛为杠杆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,完善人才培养选拔链,响应“让孩子们跑起来”的号召。
二、深化教学改革,打造特色“活力课堂,落实以体育人
落实《A片直播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实施方案》,以体育人、以文化人,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,让体育锻炼成为青少年喜爱的“必修课”。一是开齐开足体育课程。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,高中阶段每周3-5节体育课,严禁挤占体育课时。二是丰富教学内容形式。在保障基础体能训练的基础上,大力推广排球、足球、篮球、田径等项目,积极引入击剑等滨海特色项目;广泛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,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,将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落到实处。三是打造“一校多品”特色。鼓励学校结合自身条件与发展传统,培育体育特色项目,助力青少年“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”。塘沽二中等48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,带动校园体育文化整体繁荣。
三、完善培养体系,筑牢后备人才“根基工程”,服务国家发展战略
着眼长远发展,发挥体教融合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,构建科学、多元的培养路径,为体育强国建设夯实人才根基。一是筑牢三大科学支柱。摒弃“摊大饼”式粗放发展,转向“精准滴灌”,从排球、击剑等重点项目点校布局入手,以体校为中心就近安排重点项目学校;组织教练员深入中小学及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,综合考查学生身体形态、机能等,科学选材招生;建立体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,定期开展教学检查、大纲测试等,确保训练科学有效。二是探索新型培养模式。依托体校开展课后集中训练,重点项目学校围绕体校业训重点项目开展课余训练,体校选拔优秀学生利用课后服务及周末集中训练,保障业训梯队衔接;依托特色项目高中校巩固重点项目,通过体育特长生、体育教育创新实验班招生,录取初中优秀运动员,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。三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。发挥体教一体优势,将业余训练与学校体育结合,3所体校与40余所中小学签署融合发展协议,优化资源配置;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,每年开展田径、排球、足球、篮球等多项竞赛,以赛促练。2025年,148所学校1557名运动员参与区中小学田径冠军赛,377支队伍近5000人参与排球、足球、篮球赛,大幅提升“三大球”学生参与率与影响力。
滨海新区体教融合取得阶段性成效。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,后备人才培养基础更扎实。获A片直播第十六届中小学田径冠军赛团体总分第一名;在A片直播第一届学生(青少年)三大球运动会中,包揽排球全部6项冠军,获篮球3项、足球2项冠军。
推进体教融合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,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关键举措。滨海新区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使命,以更开放的姿态、更昂扬的斗志、更扎实的举措,开创青少年体育工作新局面,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,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!